优质【新趣】靖难之役留下一个谜团之间还未解开,建文帝究竟是何结局?

时间:2024-01-11 01:02:50 来源: 作者:cj
最佳问答
本文由作者推荐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何柳年年绿,野老知声器未休。-明·朱允炆

  史上的“靖难之役”留下了一个谜团到现在都还没有解开,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朱允炆性格温厚,对待长亲又十分孝顺。他十四岁时,父亲太子朱标生病。他不分昼夜地跪在床边伺候,这也突出了他的性格比较乖巧,温顺。父亲去世之后他又因过度悲伤而暴瘦,朱元璋夸他有孝心。

image.png

  “建文帝”的帝号

  在政治决策和治国理念上,他延续了他父亲的宽大和温柔,选择以文治理天下。而从他重用黄子澄和方孝孺等人可以看出,文人才子对他的影响很大。连他即位之后年号也改为建文。

  但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朱允炆被后人称为“建文帝”,而不是“明惠宗”呢?首先,即位时间短。年号建文只有四年,之后就被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其次,建文帝在位期间作出的功绩较少。

  他即位期间作出的最大的一项政策就是推行削藩。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朱棣不敢承认这个庙号。如果给予了朱允炆这个庙号,就意味着朱棣承认自己是谋反。

image.png

  推行削藩

  建文帝短暂的在位时间里,他做过最有利于明代发展的事情就是削弱了藩王的势力。明太祖时期,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封为藩王,让他们驻守边关要塞,还给予了他们动用各地军队必须要向他们禀告请命的权力。但这种分封方式很容易导致边塞各地藩王拥兵自重,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国家”。

  本来朱元璋的本意是让这些藩王为建文帝守护边疆,好让建文帝能够在中州衣食无忧的当皇帝。殊不知,一旦这些藩王有了自己的小势力,山高皇帝远,谁也不知道藩王的兵力发展到了哪种地步,甚至有可能“富可敌国”。这也是建文帝一即位就决定要削藩的原因。

image.png

  “官逼民反”的朱棣

  有可能各地藩王并没有这种想法,但皇帝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决定一视同仁把所有藩王的职权都削了。而各地藩王各有各的想法,有的藩王觉得无所谓,收了疆土大不了就做一个闲散王爷,反正不愁吃喝。但有的藩王就会想,现在是领土封地被收,那之后岂不是又会因为怕皇位被抢而对藩王痛下杀手。

  而朱棣,恰好就是后者。他本人的想法后人无从可知,可能他早就谋划已久,皇帝的这个政策正好给了他一个造反的契机。也有可能他其实本来没有什么想法,但为了自保不得不举兵造反。事实真相如何,世人也无从考究。

  “靖难之役”下落

  世人皆知,朱允炆是朱棣的侄子。朱棣会不会在杀上宫殿的时候念及叔侄之情而对朱允炆手下留情呢?历史上对朱允炆的下落有好几个版本的猜测,但最终也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有人说,建文帝在靖难之役的那场大火中自焚而死。在朱棣攻上正殿后,皇宫中燃起了大火,而建文帝就在大火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有人说,建文帝故意放火烧了宫殿,自己趁机从宫殿密道逃跑,去寺庙当了和尚。还有人说,他趁机从那场大火中逃出,流浪到东南亚。据说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image.png

  但更多人愿意相信的版本是出家。据说当年朱棣快要攻上宫殿的时候,建文帝独自一人坐在偌大的宫殿里,当时的他心如死灰。宫殿外已经燃起熊熊烈火,宫殿里依然如往日般冷清。他本想着与这宫殿一起长眠于此地,但又不甘心就这样逝去。

  茫然四顾后他突然想起,明太祖朱元璋留给他的一个宝贝,说是当年一个得道高僧赠与朱元璋的一个在危急时刻可以救命的东西。他充满期待的把那个盒子打开,一道光反射出来晃了他的眼,待他偏离视线后终于看清盒子的物件是什么—一把剃刀。他瞬间明白了,他拿起剃刀,看着面前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

  结语

  在这场靖难之役中,可能战争的开始不过就是一个误解,但却无法避免。谁也无法保证人心,皇帝不敢相信藩王的衷心,藩王也不敢相信皇帝的保证。而在事件的结尾,谁也不知道朱棣是否念及叔侄之情放了建文帝一马,还是建文帝真如传说一般凭借锦囊妙计成功的金蝉脱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